东家APP:人到中年想简简单单开个博物馆很难吗?
出生在60年代的许友庆,小时候生活很贫困,他很害怕看到茶树,因为茶对于他而言是灾难,有茶树的地方,就有做不完的农活。
十岁的时候,他就要开始在茶山上除草,每一年暑假,当其他的小朋友正在过夏令营的时候,他都要回家干农活,那时候多热啊,可那是茶树除草最好的季节。除了夏天外其他的季节他也要帮忙,像是冬天的时候要松土,施肥,而在春天来临的时候,还要去采摘茶叶。
那时候他本能的反应就想要逃离。在许庆友童年的生活里,快乐是很奢侈的,只有出门捡柴的路上,他能玩上一小会,除了干活外,他还要读书。
父亲当时的愿望很简单,家中有三个孩子,他希望姐姐嫁个好人家,弟弟能接触家业,继续做茶,而对于许庆友,父亲希望他能读书,走出村子,光宗耀祖。
考上大学,他就能从农业户转为居民户了,从此可以离开农村这种劳作的辛苦生活。
许庆友的理科特别好,尤其是数学和物理,中考的时候他没有学过英语,少了一门课依旧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,考大学也一样,在高考录取率不足10%的年代,他成了村里走出去的第三个大学生,他考上了福州医科大,从此离开了家乡政和。
但没想到离开家乡这么多年,绕了一圈,他还是因为对故乡的情感回到这里,那些童年记忆里让他害怕的茶树,也成为了他接下来需要运营的博物馆产业的重要的一部分。
政府提出要在政和打造中国白茶小镇,问许庆友能不能为白茶小镇做一个简单的概念性规划。
于是许庆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白茶小镇需要有白茶广场,茶博园,白茶博物馆,白茶一条街,体验馆等,需要将整一个小镇做一个梳理布局。
它不只是一个博物馆个体,更应该是综合体的一部分,从博物馆开始,他要尽可能去做白茶产业的延伸。
作为一个商人,他明白博物馆的生存如果没有政府资金的扶持,那必须得找到“造血”的来源,支撑博物馆走下去的一定不是个人的情怀,而是有完整的商业运作的逻辑。
首先从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和设计划来说,中国白茶博物馆不是简单的一个建筑物,而是一个艺术建筑。它的主体结构使用混凝土加钢构加生土,能够尽可能地和当地的茶园环境相融合。建筑设计由中央美院城市设计院,北京建筑大学生土研究所来完成。
许庆友做事很认真,从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方案开始他就参与其中,一个方案反复修改了好几个版本,在设计上他们就挑战了很多的不可能,比如报告厅35米的大跨度梁,比如要做真正的生土建筑。
其中陈列馆是把茶历史、文化、艺术梳理后来呈现,他会拿出很多个人长期以来收藏的和茶相关的藏品。体验馆可以让游客来参与白茶加工体验。
学术和教育中心是关于白茶宣传、教育、研究的展示区域,还有品牌运营中心,他会呈现自己为博物馆而经营的品牌“大与茶号”的白茶产品。
“白茶博物馆,它一定跟白茶的收藏相关,它可以把茶叶变成产品,展品还有投资品。我们需要有一个附加其他茶产业的商业模式,来支撑这个博物馆的生存。它会是一个综合体,应该要有产业的延伸,延伸到基地,到仓储,到平台运营,到文化旅游,到酒店。”
但即便他怀着一腔热忱,博物馆在筹建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现实问题:征地时间长,项目整体拖延,展品的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,部分村民的不理解,他们并不配合建造博物馆,施工非常困难,周边配套的建设需要多方的支持协作等。
从2015年立项开始到2019年3月正式开工,这段漫长的时光让许庆友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坎坷,而其中的痛苦他不愿多说,他说这至少让他思考了很多关于博物馆未来的路。